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(yè)儀器網 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>夏種種什么?提升農業(yè)綜合效益是關鍵
夏種種什么?提升農業(yè)綜合效益是關鍵
來源: 轉載 類別:行業(yè)動態(tài) 更新時間:2016-06-23 閱讀次
全球糧食產能嚴重過剩,需求不足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,2016年全球谷物產量、庫存量將繼續(xù)保持較高水平,分別達25.3億噸、6.4億噸。玉米價格持續(xù)下跌,農戶種植積極性大幅度降低,種糧食仿佛不賺錢了,夏種種什么成難題。
“種子經銷商反映,埇橋區(qū)玉米種子銷售減少近一半。” ——玉米價格下跌,種植效益不理想,部分農民主動調結構
夏種種什么,事關秋季收成。
6月14日,記者前往宿州市。沿途小麥收獲完畢,大地裸露出淺褐色的表層,農民們正搶抓農時播種。宿州市農委副主任趙曉春告訴記者,宿州夏種計劃698.2萬畝,其中玉米416萬畝,減少60萬畝;大豆191萬畝,增加35萬畝。 “總體思路是調優(yōu)結構,提高效益。 ”趙曉春說。
“玉米是我省主糧作物之一,產量高,效益好,近年來種植面積增加很快!笔∞r委種植業(yè)局局長牛運生告訴記者。但去年以來玉米價格快速下跌,出現全國性產量過剩。為此,夏種中各地有意引導調減玉米,一些農民也主動調整。
“種子經銷商反映,埇橋區(qū)玉米種子銷售減少近一半。 ”在宿州市埇橋區(qū),淮河糧食產業(yè)聯合體負責人李勇告訴記者,去年初玉米每斤售價1.2元,今年初跌到0.9元,現在市場價只有0.75元左右!把巯,不少農民改種大豆、花生或者經濟作物。 ”
在埇橋區(qū)大營鎮(zhèn)韓圩村,記者遇到農民陳華瑞和他的兒子陳斌,兩人正在給葡萄園除草,春天栽下的葡萄樹已有一尺多高。 “去年這5畝地種玉米,今年全改種葡萄。”陳華瑞告訴記者,近些年,村里不斷有人改種經濟作物,“一畝葡萄毛收入2萬多元,利潤有1萬多元。 ”同樣,在阜陽市,農業(yè)部門近期調查顯示,農民發(fā)展經濟作物熱情增加,全市經濟作物意向種植面積達149.4萬畝,比去年增加38.1萬畝。
“即使還種玉米,有的也改種青儲玉米或鮮食玉米,價格更高一些。 ”趙曉春介紹。前幾天,宿州市西二鋪鄉(xiāng)種糧大戶雷修春的玉米剛播下。 “1026畝,全種成青儲玉米和鮮食玉米!崩仔薮赫f。同樣,玉米種植大縣臨泉也在壓縮常規(guī)玉米,擴大飼草型、鮮食型玉米面積。
“從全省看,夏種約5989萬畝,比上年減少7.6萬畝。其中玉米1050萬畝,減少62.3萬畝。 ”牛運生告訴記者。此消彼長,大豆1186萬畝,擴大24.6萬畝;棉花、芝麻、花生、瓜菜等均有增長。 “價格杠桿作用下,農民在主動調結構。 ”
“農民有自己的判斷,調結構不能用行政命令。 ” ——政府做好引導,著重在銷路上做文章,培養(yǎng)更多帶頭人
6月14日下午,宿州市埇橋區(qū)灰古鎮(zhèn),記者跟隨李勇下田頭。
上午一場暴雨初歇,粉碎的麥秸稈撒滿田間,踩上去直冒水,播種機暫時不能下地。 “包括這片示范田,今夏1萬多畝地還是全部種玉米,不好調。 ”李勇坦言,對種植大戶來說,一方面“船大難掉頭”,另一方面缺乏更好的替代品種。
李勇告訴記者,像他這樣的規(guī)模經營戶,常年種植玉米都配備大量機械,如果改種這些機械就用不上,還要花費大筆錢重新購買,承受不起。從種植習慣來說,皖北秋糧主要是玉米、大豆、花生等,其中玉米產量和機械化程度最高,抗災能力也強,綜合效益最劃算。宿州市農委一份調研印證了這一點!叭ツ耆幸话戕r戶種植玉米,畝均純收益269元,而大豆只有217元!彼拗菔修r委農業(yè)局局長曾慶芳介紹。
在埇橋區(qū)桃園鎮(zhèn)廟后村,農民謝麗影頂著大太陽在田頭刨地!斑@點零星地準備點花生,家里7畝多地全種玉米。 ”交談中,謝麗影告訴記者,廟后村多少年都是種玉米,沒二樣。 “種豆子容易霉變,產量還低。 ”
牛運生表示,結構調整既受制種植傳統(tǒng),更有市場和投入等方方面面限制。截至6月14日,宿州夏玉米完成452.11萬畝,遠超計劃面積。 “估計實際玉米種植只減少近10萬畝。 ”曾慶芳說。
“農民有自己判斷,調結構不能用行政命令。 ”趙曉春認為,政府要善做引導,著重在銷售上做文章。比如現在調種鮮食玉米,政府要考慮銷售問題。種青儲玉米要考慮養(yǎng)殖業(yè)發(fā)展。在濉溪縣,農民種玉米銷路問題不大,原因就是該縣有較強飼料加工業(yè)。 “前不久還引進一個1萬頭種豬養(yǎng)殖場項目!卞∠h農委主任張平介紹。
“調結構還難在缺乏帶頭人。 ”在寧國方塘村,從市水務局來掛職村書記的謝一鵬告訴記者,村里一直搞香菇種植,近幾年效益下滑,村民想換換路子卻不敢。 “不知道種什么好,也不知道怎么種。 ”村民譚志江說。 “到村里后,我請專家給他們出主意,選幾戶帶頭,3年多有機稻米就發(fā)展起來了!敝x一鵬說。同樣,在周邊都種玉米的情況下,韓圩村能成為葡萄專業(yè)村跟帶頭人韓新軍有關!八麖恼憬瓕W種葡萄,回來發(fā)展得好,帶動整個村種葡萄。 ”陳華瑞說,5畝葡萄投六七萬元,沒人帶著干不敢搞。
謝一鵬建議,讓農業(yè)結構更合理,要多為村一級選派更多能干事的干部,培訓更多職業(yè)農民作為支撐。
“玉米畝產至少提高200斤,利潤空間就大了。 ” ——綜合多種手段,既調面積,更調品種和種植技術、模式
種糧食是否一定不掙錢?
寧國市青龍灣水庫上游,蒼翠群山懷抱中坐落著方塘村。眼下,村莊周邊一畦畦嫩綠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!扒澳旮姆N有機水稻,50畝水稻年增收4萬元。 ”村民孫國民說,這兩天全村人都忙著插秧,勁頭大得很。
許多地方搞農特產,方塘村反其道種水稻,是從村里實際出發(fā)。 “香菇種植對木材消耗大,還污染水體,效益也越來越差。村里優(yōu)越的生態(tài)條件,恰恰適合種有機稻。 ”謝一鵬介紹,去年有機水稻每斤15元,全村收獲60萬斤,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余元。今年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。
既調品種,更調品質。夏種中,我省提出大力發(fā)展無公害農產品、綠色和有機食品,提高種植效益。牛運生介紹,近年來,品質更優(yōu)、效益較好的一季稻面積持續(xù)增加。今年夏種預計一季稻2770萬畝,比上年擴大27.9萬畝,雙晚稻則減少10.4萬畝。
采訪中,不少農民和基層農村干部認為,按照當前的價格,種玉米至少不虧,繼續(xù)下跌空間有限。 “比起改種,優(yōu)化玉米種植技術,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更穩(wěn)妥。 ”李勇表示。
李勇介紹,過去玉米播種很粗放,每畝用種7斤以上,后期還要間苗,F在推廣免耕直播機,精量播種只要3斤種子;過去不施底肥,后期撒施,F在種肥齊播,利用率特別高,既節(jié)本又增產。 “玉米畝產至少提高200斤,利潤空間就大了。 ”夏種中,我省強調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,大力推廣玉米專用播種機械、高性能插秧機,以及玉米機播一體化壯苗等適用技術,提高播種質量和效率。
作為主糧,我省小麥、玉米、水稻種植面積大,產量穩(wěn)定,農民有種植傳統(tǒng),短期內較大面積調減不現實。加快推廣“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”高效集約耕作模式,也是調結構的有效辦法。
濉溪縣顏道口村產西瓜,遠近聞名。不過這里的西瓜長在小麥地里。“縣農委引導當地搞‘瓜麥套種’,效果非常好。 ”張平介紹,一般一畝地西瓜產值達到5000元,小麥產量不受影響。 “現在全縣各種套種發(fā)展近10萬畝。 ”
夏種中,安徽省大力實施畝收千斤糧、畝增千元錢“雙千工程”,實施種養(yǎng)結合循環(huán)農業(yè)示范工程,推廣稻鴨共育、稻魚(蝦、鱉)共生等種養(yǎng)模式,著力把農業(yè)綜合效益“調”上去。
“種子經銷商反映,埇橋區(qū)玉米種子銷售減少近一半。” ——玉米價格下跌,種植效益不理想,部分農民主動調結構
夏種種什么,事關秋季收成。
6月14日,記者前往宿州市。沿途小麥收獲完畢,大地裸露出淺褐色的表層,農民們正搶抓農時播種。宿州市農委副主任趙曉春告訴記者,宿州夏種計劃698.2萬畝,其中玉米416萬畝,減少60萬畝;大豆191萬畝,增加35萬畝。 “總體思路是調優(yōu)結構,提高效益。 ”趙曉春說。
“玉米是我省主糧作物之一,產量高,效益好,近年來種植面積增加很快!笔∞r委種植業(yè)局局長牛運生告訴記者。但去年以來玉米價格快速下跌,出現全國性產量過剩。為此,夏種中各地有意引導調減玉米,一些農民也主動調整。
“種子經銷商反映,埇橋區(qū)玉米種子銷售減少近一半。 ”在宿州市埇橋區(qū),淮河糧食產業(yè)聯合體負責人李勇告訴記者,去年初玉米每斤售價1.2元,今年初跌到0.9元,現在市場價只有0.75元左右!把巯,不少農民改種大豆、花生或者經濟作物。 ”
在埇橋區(qū)大營鎮(zhèn)韓圩村,記者遇到農民陳華瑞和他的兒子陳斌,兩人正在給葡萄園除草,春天栽下的葡萄樹已有一尺多高。 “去年這5畝地種玉米,今年全改種葡萄。”陳華瑞告訴記者,近些年,村里不斷有人改種經濟作物,“一畝葡萄毛收入2萬多元,利潤有1萬多元。 ”同樣,在阜陽市,農業(yè)部門近期調查顯示,農民發(fā)展經濟作物熱情增加,全市經濟作物意向種植面積達149.4萬畝,比去年增加38.1萬畝。
“即使還種玉米,有的也改種青儲玉米或鮮食玉米,價格更高一些。 ”趙曉春介紹。前幾天,宿州市西二鋪鄉(xiāng)種糧大戶雷修春的玉米剛播下。 “1026畝,全種成青儲玉米和鮮食玉米!崩仔薮赫f。同樣,玉米種植大縣臨泉也在壓縮常規(guī)玉米,擴大飼草型、鮮食型玉米面積。
“從全省看,夏種約5989萬畝,比上年減少7.6萬畝。其中玉米1050萬畝,減少62.3萬畝。 ”牛運生告訴記者。此消彼長,大豆1186萬畝,擴大24.6萬畝;棉花、芝麻、花生、瓜菜等均有增長。 “價格杠桿作用下,農民在主動調結構。 ”
“農民有自己的判斷,調結構不能用行政命令。 ” ——政府做好引導,著重在銷路上做文章,培養(yǎng)更多帶頭人
6月14日下午,宿州市埇橋區(qū)灰古鎮(zhèn),記者跟隨李勇下田頭。
上午一場暴雨初歇,粉碎的麥秸稈撒滿田間,踩上去直冒水,播種機暫時不能下地。 “包括這片示范田,今夏1萬多畝地還是全部種玉米,不好調。 ”李勇坦言,對種植大戶來說,一方面“船大難掉頭”,另一方面缺乏更好的替代品種。
李勇告訴記者,像他這樣的規(guī)模經營戶,常年種植玉米都配備大量機械,如果改種這些機械就用不上,還要花費大筆錢重新購買,承受不起。從種植習慣來說,皖北秋糧主要是玉米、大豆、花生等,其中玉米產量和機械化程度最高,抗災能力也強,綜合效益最劃算。宿州市農委一份調研印證了這一點!叭ツ耆幸话戕r戶種植玉米,畝均純收益269元,而大豆只有217元!彼拗菔修r委農業(yè)局局長曾慶芳介紹。
在埇橋區(qū)桃園鎮(zhèn)廟后村,農民謝麗影頂著大太陽在田頭刨地!斑@點零星地準備點花生,家里7畝多地全種玉米。 ”交談中,謝麗影告訴記者,廟后村多少年都是種玉米,沒二樣。 “種豆子容易霉變,產量還低。 ”
牛運生表示,結構調整既受制種植傳統(tǒng),更有市場和投入等方方面面限制。截至6月14日,宿州夏玉米完成452.11萬畝,遠超計劃面積。 “估計實際玉米種植只減少近10萬畝。 ”曾慶芳說。
“農民有自己判斷,調結構不能用行政命令。 ”趙曉春認為,政府要善做引導,著重在銷售上做文章。比如現在調種鮮食玉米,政府要考慮銷售問題。種青儲玉米要考慮養(yǎng)殖業(yè)發(fā)展。在濉溪縣,農民種玉米銷路問題不大,原因就是該縣有較強飼料加工業(yè)。 “前不久還引進一個1萬頭種豬養(yǎng)殖場項目!卞∠h農委主任張平介紹。
“調結構還難在缺乏帶頭人。 ”在寧國方塘村,從市水務局來掛職村書記的謝一鵬告訴記者,村里一直搞香菇種植,近幾年效益下滑,村民想換換路子卻不敢。 “不知道種什么好,也不知道怎么種。 ”村民譚志江說。 “到村里后,我請專家給他們出主意,選幾戶帶頭,3年多有機稻米就發(fā)展起來了!敝x一鵬說。同樣,在周邊都種玉米的情況下,韓圩村能成為葡萄專業(yè)村跟帶頭人韓新軍有關!八麖恼憬瓕W種葡萄,回來發(fā)展得好,帶動整個村種葡萄。 ”陳華瑞說,5畝葡萄投六七萬元,沒人帶著干不敢搞。
謝一鵬建議,讓農業(yè)結構更合理,要多為村一級選派更多能干事的干部,培訓更多職業(yè)農民作為支撐。
“玉米畝產至少提高200斤,利潤空間就大了。 ” ——綜合多種手段,既調面積,更調品種和種植技術、模式
種糧食是否一定不掙錢?
寧國市青龍灣水庫上游,蒼翠群山懷抱中坐落著方塘村。眼下,村莊周邊一畦畦嫩綠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!扒澳旮姆N有機水稻,50畝水稻年增收4萬元。 ”村民孫國民說,這兩天全村人都忙著插秧,勁頭大得很。
許多地方搞農特產,方塘村反其道種水稻,是從村里實際出發(fā)。 “香菇種植對木材消耗大,還污染水體,效益也越來越差。村里優(yōu)越的生態(tài)條件,恰恰適合種有機稻。 ”謝一鵬介紹,去年有機水稻每斤15元,全村收獲60萬斤,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余元。今年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。
既調品種,更調品質。夏種中,我省提出大力發(fā)展無公害農產品、綠色和有機食品,提高種植效益。牛運生介紹,近年來,品質更優(yōu)、效益較好的一季稻面積持續(xù)增加。今年夏種預計一季稻2770萬畝,比上年擴大27.9萬畝,雙晚稻則減少10.4萬畝。
采訪中,不少農民和基層農村干部認為,按照當前的價格,種玉米至少不虧,繼續(xù)下跌空間有限。 “比起改種,優(yōu)化玉米種植技術,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更穩(wěn)妥。 ”李勇表示。
李勇介紹,過去玉米播種很粗放,每畝用種7斤以上,后期還要間苗,F在推廣免耕直播機,精量播種只要3斤種子;過去不施底肥,后期撒施,F在種肥齊播,利用率特別高,既節(jié)本又增產。 “玉米畝產至少提高200斤,利潤空間就大了。 ”夏種中,我省強調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,大力推廣玉米專用播種機械、高性能插秧機,以及玉米機播一體化壯苗等適用技術,提高播種質量和效率。
作為主糧,我省小麥、玉米、水稻種植面積大,產量穩(wěn)定,農民有種植傳統(tǒng),短期內較大面積調減不現實。加快推廣“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”高效集約耕作模式,也是調結構的有效辦法。
濉溪縣顏道口村產西瓜,遠近聞名。不過這里的西瓜長在小麥地里。“縣農委引導當地搞‘瓜麥套種’,效果非常好。 ”張平介紹,一般一畝地西瓜產值達到5000元,小麥產量不受影響。 “現在全縣各種套種發(fā)展近10萬畝。 ”
夏種中,安徽省大力實施畝收千斤糧、畝增千元錢“雙千工程”,實施種養(yǎng)結合循環(huán)農業(yè)示范工程,推廣稻鴨共育、稻魚(蝦、鱉)共生等種養(yǎng)模式,著力把農業(yè)綜合效益“調”上去。
- 【中國農業(yè)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推薦儀器
最近更新儀器
相關行業(yè)動態(tài)









